图书信息:
书名:《何故为敌》
作者:卡罗琳•艾姆克
编辑推荐:
种族主义、敌视与仇恨—— 一种思维方式正主导着日益分化的民众:只对他人的立场却不对自己的立场进有时候,从书名或前言等还是无法分辨出一本书的类型时,就很必要从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来观察。这时候,你得倚赖在主体内文中所能发现的蛛丝马迹。只要注意内容的文字,就可以知道在这部专著里,卡罗琳•艾姆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。面对不顾具体问题的教条式思维,她对多元性、对“不纯正”给予赞美;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个体及他人的自由。
作者简介:
卡罗琳·艾姆克,出生于1967年,先后在伦敦、法兰克福和哈佛学习哲学。自由时事评论记者,曾走访并报道了世界多个冲突地区,并荣获特奥多·沃尔夫奖、萨克森自由州的奥托·布伦纳奖和德国语言与文学创作学会的默克奖。 2016年,她获得了德国书业和平奖。
书籍简介:
为什么我们总会自命不凡,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人? 为什么一些亚文化群体总会受到歧视? 为什么犹太人等少数族群在历史上总在遭受迫害?融合哲学、政治学、神话、文学、宗教学、社会学、心理学等,涉及个体、国家、族群等各个层面,深入剖析当下社会仇恨是如何产生,又应该如何化解。一部化解仇恨的哲学指南,一份对重新唤醒的伤害意愿的回应。
精彩摘要:
与此相反,现在“忧心忡忡的公民”这个概念似乎成了一个挡箭牌,以抵挡对忧虑原因的理性质疑。好像在公众讨论中,担忧本身就是很有说服力的论证似的,好像担忧不单是一个合理或不合理、适宜或不适宜、理性或过分的情绪似的。好像对担忧就像对待爱情和希望一样,不能去问:它到底担忧什么,担忧又是如何触发的,担忧的原因与对象是否对得上号,歌德在《浮士德》申描述道,让忧虑占据身心的人,他的目光会变得昏暗,忧虑会让他看不到什么是安全稳定,所有幸福与富足都因而被遮蔽,不会被看到。但人们]仿佛认为担忧并不会造成歌德笔下的后果。
感悟:
看完这本书我得出的感悟就是,做好自己,因为不管你是谁,做了什么,有成就与否,性别年龄如何,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不喜欢你,甚至于产生莫名其妙的针对感。那我就先做好自己,把想做的事情一步步做出来,自己也就会豁达了。他人的目光评价基于他自己的思维观念,允许它存在,然后忽视它,努力做好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就很好了。
文字:21级商英一班王亚男
编辑:21语教一班张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