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每周推荐】-——《见证——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》

发布者:王晓晖发布时间:2021-12-23浏览次数:11


书名:《见证——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》

作者:铁流、纪红建

出版社:人民文学出版社

编号:I25732

 

编辑推荐:

     铁流和纪红建的报告文学新作《见证——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》,是一部扎根大地、拥抱历史、情系老区人民的有思想、有温度、有情怀的感人至深的力作。作家深入沂蒙老区,倾听历史的回声,为那些被忽略和遗忘的普通基层党员立传,寻找那些散落在山间大地上的红色基因与红色精魂,书写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红色传奇。

 

作者简介:

铁流,196710月生,198410月参军入伍,1998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。中国作协会员、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、山东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。曾获鲁迅文学奖、国家五个一工程奖、中国报告文学奖、《中国作家》鄂尔多斯文学奖、山东省精品工程奖、泰山文学奖等多种奖项。著有长篇报告文学《支书与他的村庄——中国城中村农民生存报告》、《中国驱逐舰备忘录》、《槌下硝烟》和《一个民办教师的故事》等。

 

     纪红建,197810出生,199612月入伍,湖南望城人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,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,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,毛泽东文学院办公室主任。文学创作一级。已出版《中国御林军》、《明朝抗倭二百年》和《不孕不育者调查》等长篇报告文学十余部,在《中国作家》等刊物发表《哑巴红军》、《人民的记忆》和《不朽残碑》等长中短篇报告文学百余万字。曾获解放军文艺奖、《中国作家》鄂尔多斯文学奖、“希望杯”中国文学创作新人奖、湖南省青年文学奖等。

 

内容简介:

他们是一群农民,也叫建国前农村老党员,平均年龄八十有余,被当今的人们誉为“红色群落”。战争年代,他们有的是支前模范、妇救会会长、识字班里的姐妹;有的是民兵、儿童团团员,还有的是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战功显赫的老战士。他们缝军衣,纳军鞋,送军粮,掩护子弟兵,照顾伤病员,甚至冒着枪林弹雨,冲锋陷阵;和平年代,他们一生躬耕田间,坚守信仰,本色不变。每一个人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,令人动情的记忆……他们把一种精神存留在了世间。

 

精彩摘要:

1.老模范的心里总是装着群众!为群众花钱花精力,他从不怜惜!谁有困难老模范就帮谁,不局限于俺们爱国村,旁村的,他都会尽力帮助。来找他处理问题的人不少,来信更是雪花一样飘来。每一封信,老模范都必须自己读,自己亲自回信。一年到头,他收到的信都要用麻袋装。

2.而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说:在座的有的是雷克功的生死战友,也包括我,从感情上讲,我们都不希望他死。可我们想过了没有?我们革命是为了什么?为了革命,我们又牺牲了多少宝贵的生命?!如果我们今天让黄克功活下来,不对他判以死刑,那我们就丢掉了共产党的根本,就判了我们中国共产党未来的死刑!

    一语撼动天地。

    那位训练处的处长听后动容,最后含泪嗯下了自己的手印。

    回望过去,历史永远锗记。

    在今天,这群农村建国前老党员的信仰和本色,没有因为自己老去而褪色。他们的生命历程,让那些腐败分子相形见绌,相形见丑。他们的这种精神,在当今价值观取向多元的时代,尤为弥足珍贵,也是我们愈来愈迫切需要的!

     他们,是这个时代,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面镜子!

 

 

感悟:

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。老党员们在战争年代,不惧牺牲,前赴后继地为中国革命胜利做贡献。建国后,依旧秉守着共产党员的本色,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作、无私奉献。他们看似默默无闻,却用行动为我们树立起了党员的标杆;他们虽然有的已经离开了人间,却把一种精神留存在了世间。作为共青团员的我们,更应该向这些老党员们学习,学习他们的精神,积极入党,我们要深知党员不仅仅是一种称号、一种荣誉,更应当是一种情操、一种修养、一种胸怀、一种理想信念和一种精神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编辑:21级应英二班陶雯静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文字:21语文教育班张文


版权所有:马鞍山师专图书馆

电话:0555-88888888地址:安徽省马鞍山市湖西南路369号邮编:243041